北京外侨公墓始建于1952年,至今已有超过70年的历史。它最初主要服务于在北京逝世的外籍侨民,故得名"外侨公墓"。这一特殊历史背景赋予了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殊的纪念意义。1996年,经北京市殡葬管理处批准,外侨公墓开始向社会各界开放,成为了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的公共墓地,见证着多元文化的交融。
地理位置
外侨公墓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七棵树,具体地址为朝阳区东宁路1号院1号楼。公墓地处东四环与东五环之间,北倚碧波荡漾的亮马河,西望绿意盎然的朝阳公园,南靠繁花似锦的东风公园,东眺生机勃勃的坝河休闲公园。这样的地理位置不仅交通便捷,更为逝者提供了一个宁静、和谐的安息环境。
墓区环境与设施
公墓内绿意盎然,种植了大量的花草和松柏,三季有花,四季常青。120米长的欧式骨灰廊是北京市内最早建成的骨灰长廊,成为公墓的一大特色。外侨公墓设有多个墓区,包括家属墓区、领事馆墓区和公棺墓区等,布局合理,设施完善。公墓内还设有游客中心、祭祀厅、墓穴预订馆、绿化休憩区等公共设施,为前来参观和祭祀的家属提供了便利和舒适的环境。
葬式与服务特点
随着时代发展,外侨公墓积极响应国家节地生态安葬的号召。传统立碑墓地现已基本售罄,主要推广节地生态葬式。目前,公墓推出了骨灰廊安放、可降解骨灰坛等多种生态安葬方式,价格相对传统墓葬更为亲民。这些生态葬式符合现代环保理念,也体现了公墓对社会责任的担当。
文化意义
外侨公墓安葬了来自不同国家的侨民以及中国本土的杰出人物。我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高英培先生也安息于此,其他安葬于此的还有何鲁美、法国籍的香港汇丰银行早期总经理Hiller、美籍韩国人中国地区天主教学者车英珪等。这些不同国家、不同背景的安葬者,使外侨公墓成为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见证者。
如今,走入外侨公墓,松柏苍翠,三季有花,虫鸟竞鸣。长达120米的欧式骨灰廊庄严高大,是北京市最早建成的骨灰长廊,见证着这座城市对逝者的尊重与关怀。作为连接中外文化的特殊纽带,外侨公墓用其静谧与庄严,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跨越国界的故事与记忆。